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中国传媒大学隆重召开人才工作会议

作者:王维家时间:2021-12-06点击数:113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人才制度改革,11月18日上午,中国传媒大学隆重召开人才工作会议,总结近年来学校人才工作经验和成效,分析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集中发布并实施人才重大工程计划和系列人才制度文件,重磅推出“创作型青拔人才培育项目”“‘金核桃’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教授聘任”实施办法等重大改革举措,创造性提出并系统建构“代表作、贡献度、主观评价”的十字方针教师评价体系,建立完善从毕业生到“大先生”的人才培养链条,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培育人才、成就人才,有力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在中传落地见效,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全体在校校领导;全体正处级领导干部;教学科研单位及相关职能部门副处级领导干部;非处级中层干部;国家高层次人才称号入选人员、青年拔尖人才,师资博士后代表、教授代表和校属科研机构负责人代表等300余人在主会场中传礼堂出席会议。其他教职工近千人通过线上形式参加会议。

会议由党委副书记李众主持。王晖副校长代表学校作人才工作报告。

王晖副校长首先全面总结了2018年以来学校人才工作的举措及成效。他在讲话中说,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成立人才工作办公室,建立完善了人才发展机制;通过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培养项目,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成长,一批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积极改革完善博士后培养制度,将师资博士后纳入学校师资后备队伍建设,做大优秀师资蓄水池;推出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积极扶持青年教师成长;服务国家战略,发挥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平台作用,推动人才全方位成长。王晖副校长还深入分析了学校人才工作在师资博士后管理、青年拔尖人才评价、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实施、人才引进学缘结构优化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了改革建议;并介绍了此次改革人才工作系列文件制定的背景和过程。

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王晓丽发布并解读《中国传媒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对教师工作全面领导的实施方案》。

人事处处长曹坤对人才工作系列文件进行了说明。她重点解读了人才评价“代表作、贡献度、主观评价”十字方针的内涵。系统介绍了学术、教学、创作三大类青拔人才培育体系,解读了青年教授直聘实施办法、“金核桃”人才支持计划,以及教学科研岗接收毕业生和调入人员实施办法等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这些政策举措是学校党委落实中央要求,经过反复思考、充分调研、科学论证后推出的重大改革,是系统谋划、精心设计后打出的一套人才工作“组合拳”,将对学校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会上,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作为教学单位代表发言,介绍了电视学院“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团队协同与人尽其才的高质量队伍建设”的特色做法、突出成效及经验思考。

首批青拔人才姬德强教授、首批青拔人才苏建勋教授,优秀师资博士后谷疏博博士作为人才代表分别发言,分享在学校党委的关心和关怀下,在学校青年人才工程项目的扶持下,立志成才、奋力拼搏的成长经历和经验感悟,表达不负学校厚望,砥砺奋进,取得更大成绩的信心和决心。

廖祥忠书记发表总结讲话。他指出,学校召开这次人才工作会议,推出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新时代人才工作之需,是引领落实传媒高等教育的时代之需,是主动担当建设一流大学的责任之需,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廖书记充分肯定学校人才工作取得的成绩,打下的坚实基础。指出,建校67年来、特别是2018年以来,学校坚持系统治理、创新驱动,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工作体系;实施青拔人才、师资博士后和青年教师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三项举措,青年人才培育成效初显;支持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已初步形成,人才活力已经开始彰显。学校坚持让事业激励人才,靠人才成就事业,不断开创人才工作新格局,奠定了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廖书记指出,学校人才工作还有很多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地方,人才高原总体高度不够、人才高峰严重不足是我们的痛点。党管人才需要继续强化抓实,人才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保障能力有待提升,等等。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改革创新精神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关于我校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举措,廖书记强调,第一,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正确政治方向。要紧跟党中央要求,创新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把党管人才抓实抓细,体现到教师工作、人才工作全过程。一是要做实做强党委教师工作部,为落实党管人才提供重要抓手。二是要创新教工党支部管育机制,建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和学院党委双管教师党支部制度,压实机关党委统管机关职能部门职工党支部责任,强化落实校党委对基层教职工党支部的领导,加强校党委对一线人才的思想政治有效引领,从机制上解决高校党建“上热中温下凉”的问题,助推教师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三是要加强党管人才评价工作,严格师德师风考评,着力推动教师自觉把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四是要健全教师荣誉体系,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此外,还要不断理顺党委教师工作部与人事处职责分工,党委教师工作部着力于“为党为人”、人事处着力于“为国育才”,各部门协同配合,形成人才工作合力。建立完善校领导联系人才、服务人才的常态化机制,解决人才培育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第二,系统构建“代表作、贡献度、主观评价”的人才评价体系,解决破“五唯”中破与立的问题。代表作是体现自身最高水平和最强学术能力的代表性成果,彰显了专业水准。贡献度主要指对国家、社会和学校事业的贡献,既包括服务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也包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成效、推动学校发展等贡献。主观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自我评价围绕个人特点和优势以及努力方向进行自述;社会评价由评审专家对参评人的教学、科研、贡献、潜力等进行综合评价,也包含社会声誉。十字方针实现了破立结合,既落实了党中央的精神,体现了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导向;又凝聚各方共识,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规,给予教师多维发展空间和充分的自我评价权利,是一套相对系统、科学、合理的破“五唯”立“多维”人才评价体系。

第三,建构点线面相结合、立体化、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次改革就是要系统解决问题,夯实人才基本面、建立人才培养链条、做强人才核心点。修订毕业生和调入人员招聘管理办法,以十字方针为依据,指引招聘考核评价,同时,通过重点考察本硕博学位论文水平,真正将有培养潜质和真才实学的“好苗子”筛选出来。建立普通博士后、优秀博士后、青拔博士后分级出站方案,做宽做深师资蓄水池。推出创作青拔,形成学术、教学、创作“三套马车”。着眼国家战略需求,推出“金核桃”人才支持计划,集中资源,造就一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和战略科学家。建立一个从毕业生到博士后、进到青年拔尖人才、再到“金核桃”人才的人才培育链条,形成“筛选一批、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托举一批、造就一批”的人才梯次发展格局,做到人才贯通培养、梯次培育。与此同时,出台青年教授聘任办法,破格直聘,加大对潜力人才的托举力度,培养一批30多岁、年富力强的青年教授,为有志青年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廖书记指出,还要建立健全高质量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营造独具特色的中传育人育才文化生态。学校党委要不断深化人才培育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出台惠师强师政策,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等职能部门要精准掌握人才动态,在人才成长的关键节点和特殊时刻给予特殊支持,积极为各类人才遮风挡雨、创造发展条件。各院系要配套支持人才发展计划,用其所长、容其所短、助其进步,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让青年人才有机会挑大梁、当主角。各级领导干部务必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到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积极为人才干事创业搭好平台、做好服务,形成“领导搭台、部门搬梯、院系配套、人才领跑”的服务保障体系,让各类人才在中传安身、安心、安业,确保人才引得进、育得强、留得住、用得好。

廖书记指出,为做好人才工作,学校近期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交叉任职和专任教师校内挂职管理办法;正在谋划设立“三牛奖”,表彰一批爱岗敬业、改革创新、为国家和学校多作贡献的个人和团队,激励教职工专心干事创业。可以说,学校各项人才政策举措正在全面从“管”转向“服务、支持、激励”,不断优化人才成长文化生态。

廖书记最后强调,时代召唤人才,事业需要人才,发展依靠人才。我们一定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按照教育部党组和进鹏部长的要求,持续深入学、联系实际悟、真抓实干做,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定十字评价方针,做强十年育人体系,优化人才服务保障,厚植育苗沃土,着力筑巢引凤,加快培养一大批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造就一批新时代传媒领域的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和战略科学家,以育人育才实际成效,回应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期盼。

这次人才工作会和系列改革举措在广大教师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学校本次人才工作改革力度之大、措施之实、创新之多,前所未有,特别是教师评价“十字方针”,对于“破五唯”之后立什么、如何立作出了引领性探索,不仅为我校教师评价树立了新的标准,也为党和国家确立人才评价标准贡献了中传方案,意义重大。


中国传媒大学人才工作会议推出的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也引起了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网、央广网、光明日报及客户端、中国教育报、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广播电视台客户端、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等媒体进行了报道。



上一篇:下一篇:

Copyright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传媒大学人事处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一号 邮编:100024

京ICP备10039564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31号